1969年,著名文学史家刘绶松夫妇上吊自尽,死后不许留骨灰_中国_作品_评价
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0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06

在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家评传》一书中,刘绶松作为新文学史的专家,获得了这样的评价:“他是一座桥梁,连接了古典文学的沉淀与现代文学的锐利,但最终在时代的裂痕中陨落。刘绶松的命运,恰如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缩影。” 今天,我们就来探讨刘绶松先生的传奇一生。

1912年,刘绶松出生于湖北洪湖一个普通的家庭。在家庭的熏陶下,刘绶松自幼便开始接受文化教育,深入阅读古代经典文献。少年时期,恰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,他深受白话文学与社会变革思想的影响,对这些理念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
1935年秋天,刘绶松通过了清华大学的转学考试,并成功被录取,进入中文系的二年级学习。在清华大学期间,他有幸师从古典文学巨擘如刘永济、黄侃等,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。当抗战全面爆发后,时局变动让他不得不辗转多地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,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,且通过创作抗日诗文,坚守“文学为时代发声”的信念。

展开剩余64%

1938年,刘绶松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,先后在重庆的南开中学与西北工学院等学校任教。他在课堂上讲授古典文学及文学理论,结合战时实际,强调文学应承担的社会责任。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,刘绶松逐渐从古典文学的研究转向现代文学,开始关注鲁迅、茅盾等作家的思想性与革命性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刘绶松被调往武汉大学,担任中文系教授。此时,他主持了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,开设了“中国新文学史”课程,填补了该学科在高校中的空白。此外,刘绶松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,系统梳理了1919至1949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,并编纂了由高教部委托出版的现代文学史教材——《中国新文学史初稿》。

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,刘绶松还开设了毛泽东诗词课程,深受学生喜爱,他也撰写了《崇高的理想,豪迈的词篇——读毛主席》等文章。1956年,刘绶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且他的《高等院校教材》成为高等院校的指定教材。

然而,在他入党的第二年,即1957年,反右斗争爆发,刘绶松在“大鸣大放”中批评了过度政治化的学术评价体系,主张“文学研究应尊重历史的客观性”。因此,他被视为“右倾”分子,遭遇了教学资格的剥夺,甚至其著作的印刷也被停止,他被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。

在《〈中国新文学史稿〉的自我批判》中,刘绶松反思自己的错误,他写道:“我曾错误地肯定了许多反动作品,把有毒的草当作香花,造成了不良影响。对胡风分子的作品,我大多数给予了肯定,还专门立了一节讲《七月诗丛》,但我到底肯定这些作品的什么呢?翻开我的书,不外是一些‘情感丰富’的评价,而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政治倾向。”

尽管刘绶松作出了深刻的自我批评,他依然未能避免十年动乱的厄运。1966年,文化大革命爆发后,刘绶松被诬蔑为“资产阶级学术权威”,并遭受了批斗与抄家,许多珍贵的手稿和藏书都被销毁。

刘绶松的妻子张继芳,曾在抗战期间在重庆担任过广播电台的播音员,还参与过“三青团”,因此被诬陷为“特务”。在1968年开始的“清理阶级队伍运动”中,刘绶松与妻子张继芳被隔离审查。1969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,他们被允许回到武汉大学教职工宿舍的家中。随后,刘绶松与妻子双双上吊自尽。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规定,刘绶松和妻子的骨灰未被允许留下。尽管如此,临终前,刘绶松依然坚持相信:“历史终会为文学伸张公正。”

1979年,经武汉大学党委的批准,学校在体育馆举办了“刘绶松平反昭雪大会”,他终于恢复了名誉,得到了应有的尊重。

发布于:天津市